争羡东风第一枝,
曾经冰霜有谁知。
功名自古从寒苦,
请看此花灿烂时。
梅兰芳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位列“同光十三绝”,乃清末名旦,父亲梅竹芬也曾是盛极一时的名旦,伯父梅雨田,武场文场、胡琴月琴样样精通,有“六场通透”的美誉。然而生于梨园世家的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
长相过于平凡,一张胖嘟嘟的脸,细长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脑门,表情经常木然,下垂的眼皮更是不讨喜。8岁时,家里为他请了老师开蒙,教的是《三娘教子》一类的老段子。谁知教了多时他还不能上口。老师索性撂挑子不干了,扔给他一句话:“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吃!”
天资拙笨 发奋苦学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九岁时,与祖父共事多年的吴菱仙,感念旧情收下他。从此开启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生涯。清晨5点起床跟随老师遛弯吊嗓、练身段、学唱腔,晚上还要背戏文,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
吴先生十分开明,从不打骂,而是耐心引导,2年后初次亮相,矮小的梅兰芳被师傅抱上了舞台。
“有时候我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拢来,想要打盹儿,他总是轻轻推我一下,我立刻如梦方醒,挣扎精神,继续学习。”——《梅兰芳回忆录》
2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14岁时,畹华搭班“喜连成”。刻苦演戏过程中,悟出学戏先看戏。看不同行当、不同好角的戏,用心揣摩、分析。久而久之,“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为了精进自己的技艺,下了台的梅兰芳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微小事物也不放过,譬如一个人悠闲坐定的神态,写好一手字的握笔姿势,洗衣人熟练的浣洗动作......
他曾被一位戏曲名家评价为呆滞的“死鱼眼睛”。于是梅兰芳就通过养鸽子极目远眺,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终于练出了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顾盼生辉。
努力的人,最容易被喜爱,靠着常人所不及的刻苦和认真,他获得了许多向大师学艺的机会。
他先後受业於许多前辈艺术家,他跟姑父秦稚芬、丑角胡二庚学花旦;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跟有名的架子花脸钱金福学武生;跟青衣代表人物陈德霖与名净李寿山学昆曲;最后又师从王瑶卿学习“花衫派”,来者不拒,博采众长。这一年,他改艺名为梅兰芳。
4不弃的执着,辉煌的沉默
这个肯下苦功夫的年轻人终于在10年后暂露头角了,17岁的《玉堂春》首演使梅兰芳迅速跻身京城名角民国初年,他率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投向新思潮,这时女人们也可以走出家门上戏院看戏,梅兰芳出众的旦角扮相受到一致追捧。
章诒和说:“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空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
畹华从18岁起,也真奇怪,相貌一天比一天好看,知识一天比一天开悟。到了20岁开外,长得更水灵了。同时在演技上,也打定了后来的基础这。
1913年10月,梅兰芳来上海,他听取著名剧作家齐如山的意见“只有在京剧表演中注入充沛的情感,不拘泥于形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穆柯寨》中梅兰芳扮演的穆桂英一改往日抱着肚子唱的端庄形象竟然在场上“打起来了”这让上海人惊呆了,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啊!也是这一年,梅兰芳以一出《穆柯寨》在上海打响第一炮,获“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
上海归来后,梅兰芳和智囊团在北京的家里改编新戏,他排演了《孽海波澜》,这是他的第一部时装新戏,观众反响强烈。他还主动向昆曲艺人拜师学习把优美的动作加入到京剧中。
1919年5月,梅兰芳带着自己的新戏前往日本,这是历史悠久的京剧首度走出国门,引发强烈轰动要让京剧走的更远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这门艺术。
1930年,梅兰芳前往美国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团队精心准备把演出服饰道具乐器全部画出来,约2000多幅并辅以中、英、德文,京剧曲谱也翻译成五线谱。
“热爱你的工作,老老实实地从事学习,努力技术实践,不断地劳动,不断地锻炼,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严格地进行自我批评,为着人民为着祖国灿烂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大好河山义愤填膺的梅兰芳排演《抗金兵》、《生死恨》以鼓舞士气。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1958年,梅兰芳将豫剧《挂帅》改编成京剧《穆桂英挂帅》,除了保留这两句台词外,其余重新编写。1959年5月,为给建国10周年献礼,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院演出,一连数场,场场爆满。这把胡琴即是当日的见证。姜老爷子摸着琴杆,那出戏的换戏、落板、好些唱腔,他都参与设计。解放后,这是他惟一编排的新剧,最后也成了他的绝唱。
贯穿一生的三段爱情
多情总是伤离别,梅兰芳一生贯穿的三段爱情。
1伤情原配—王明华
“大家闺秀,富有见识”,说的是他的第一个妻子,王明华。也是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和梅兰芳的婚姻由父母包办,门当户对。王明华精明能干,富有见识,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以她特有的细腻眼光帮助梅兰芳改进妆容,设计发型和改善服装。
婚后夫妻和睦,育有一子一女。然而好景不长,儿女双双感染天麻夭折,悲痛欲绝的王明华从此卧病不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年的梅兰芳还不到三十,思量再三,他决定再娶一妻延续香火,知书达理的王明华也很赞同丈夫的想法,主动为他物色合适人选。
7“小家碧玉,相夫教子”—福芝芳
“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说的是他的第二个妻子,福芝芳。
十六岁的福芝芳被王明华相中,嫁入梅家,成为梅兰芳第二个妻子。此前她在天桥上唱戏,人称“天桥梅兰芳”,嫁了梅兰芳后就歇戏侍夫。福芝芳也没让梅家失望,婚后一口气生了九个孩子,算是梅家的大功臣。
福芝芳为人很善良懂事,王明华去世多年后,梅兰芳去世,福芝芳主动请求将梅兰芳与王明华合葬。
8敢爱敢恨、相往江湖—孟小冬
“才貌无双,敢爱敢恨”,说的是他的第三个妻子,孟小冬。
在梅兰芳31岁那年,他与19岁的孟小冬相识,当时孟小冬已经是颇有声誉的京剧女老生,和梅兰芳可谓旗鼓相当。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他们两个人也由戏中的合作延伸到台下相恋,成了一段梨园佳话。1926年,梅兰芳和孟小冬二人因两情相悦,日久天长渐生情愫走到了一起。但是福芝芳有一点不像王明华,她心虽善但肚量小。死活不让孟小冬入门。
后来发生的“戴孝风波”,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作为梅兰芳明媒正娶的妻子,理应披麻戴孝,但是福芝芳以死相胁不让她进门。梅兰芳实在无力兼顾孟小冬,就请人将其劝走。心灰意冷的孟小冬回去后在报纸上刊登声明,与梅兰芳断绝夫妻关系。“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委屈和悔恨,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也就此画上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