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咖山学苑

快速导航x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的特色彰显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0淮安市社科联课题研究精要

 马林

    自2019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规划体系正式形成。江苏编制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也将相继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大运河沿线相关城市,正积极谋划布局,竞相紧锣密鼓地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抢抓机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
 

    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淮安打造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奠定了基础。作为“五大中心”“运河之都”的淮安,淮安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有1段2处5点入选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此外,淮安尚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文物遗产,以及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也是淮安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和品牌。
 

文化是淮安城市的根与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对于淮安传承城市文脉、擦亮生态底色、释放经济效应,特别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一区两带”标志性城市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
 

     二、大运河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淮安市在规划设计与建设推进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概念不清、主题不明确、内涵不清晰等。
 

    1.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认识不清:一是简单将国家文化公园理解为国家公园,二是只突出“公园”忽略“文化”,三是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混为一谈。
 

    2.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千年流淌的大运河塑造的淮安城镇格局,孕育的淮安文化特质,演绎的漕运、水工、盐业、工商、园林、水乡人居等文化形态,仍需进一步提炼。
 

    3.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的特色和亮点认识不足:作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淮安还没有充分找准本区域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来展现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活态文化,凸显淮安运河文化特色、特征和品位。
 

    4.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不当:淮安运河文化遗存损毁、遗失现象严重,运河自然生态系统在取土、湿地开垦、沿河工业发展等方面的治理力度跟不上,在人文遗产开发方面过度强调经济或商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重缺乏等。
 

      三、书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华彩文章
 

    “运河之都”淮安,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致力于书写好“绿色之河、文化之河、水韵之河、枢纽之河、文旅之河、活力之河”等几篇大文章。
 

    1.绿色之河。运河绿则淮安绿,运河亮则淮安亮。淮安应对标“美丽江苏”新要求、“绿色高地”新标杆,一体化建设高品味、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为打造江苏的美丽中轴线作出淮安应有的贡献。
 

    2.文化之河。淮安有2大遗产片区、1段河道、5处遗产点入选世遗,同时淮安还拥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青莲岗遗址、大云山汉墓、板闸遗址、泗州城遗址等4处省级大遗址。淮安要彰显“千秋淮扬”文化自信,立足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 谋划推进“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实现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目标。
 

    3.水韵之河。“水懂我心、自然淮安”,淮安一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四分之一的水面,密密交织的水网诉说着流淌千年的故事,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淮安应以运河为主线,借鉴苏州古城等经验制定淮安城市水系规划,倾力打造“运河之都”“水韵淮安”品牌。
 

    4.枢纽之河。“十四五”期间,淮安在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上,要大力推进区域内河航运枢纽建设。以共建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推进“智慧运河”“生态运河”建设,让淮安运河岸更绿、水更清、船更美、水更畅,再现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繁华景象,重现淮安“运河之都”历史辉煌。
 

    5.文旅之河。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结合西游乐园、洪泽方特、伟人纪念馆等推出大运河淮安段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大运河淮安段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构建全域统筹、区域协同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
 

    6.活力之河。把运河建成亲水亲民的“人民之河”“活力之河”,让运河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绘就“枕河而居、沿河而市”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通过生态恢复与优化、文化地域场所再建、空间公共性重塑,激活运河空间的生态活力、文化活力、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动脉和生态走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让运河之水活起来、让非遗传人多起来、让文化展演火起来。
 

    四、推进大运河文化公园淮安段标志性品牌项目建设
 

    淮安段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要大力推进标志性品牌项目建设,以助打造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的运河文化公园。
 

    1.做好运河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淮安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沿运河规划建设大中小微型湿地公园。①建设清口湿地文化公园。在清口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中运河、淮北盐河、黄河故道、里运河、张福河、张庄河等七条河,周边运河文化遗存类型多、湿地资源丰富,适宜规划建设大型湿地公园。②规划建设淮安船闸片区湿地文化公园。淮安船闸为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枢纽工程,周边有水上立交、国家水利风景区,河网纵横,湿地资源丰富,适宜规划建设大型湿地文化公园。③规划建设或修复沿运河小微湿地公园。从清口枢纽到淮安船闸片区,全长约32公里沿河两岸,可以通过自然河塘生态修复或人工技术新建游园小湿地、田园小湿地。
 

    2.优化提升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品质。以高水平特色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彰显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推进淮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重点优化提升和规划建设文庙-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河下古镇-萧湖-勺湖历史文化街区、码头镇历史文化名镇等。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让古运河畔的历史文化明珠重放异彩。
 

    3.保护传承和建设淮安运河书院。明清两朝,淮安前后共有262位漕运总督在此督漕,清代以来,先后建设有规模较大的书院有4所、各类学堂112所。目前,淮安对书院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够。建议在32公里里运河沿岸,通过校地合作等形式,规划建设恩来书院、枚乘汉赋书院、韩信军事书院、淮扬运河书院等现代书院,打造运河研学精品路线。
 

    4.打造运河沿岸活力公共空间。①提升运河公园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优化建立良好的人车关系,实现健身跑道、滨水步道、休闲骑行道“三道”的舒适化和无障碍化贯通。推进运河公园公共空间功能多元化,如可用于日常活动并承接大型节庆的滨河草坪、观光及跑步的滨河散步道,以及咖啡馆、酒吧、无人超市服务设施等。②打造亲民乡土植物景观。乡土植物能够彰显滨水绿地景观地域特色,同时对滨河景观原有的自然曲线和生物的栖息环境具有保护作用。③搭建非遗活态展示平台。推动遗产资源向文创产品、动漫产品、旅游演艺、主题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借助现代科技与创意设计,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与人产生互动、与当代社会建立连接,强化非遗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培育和孵化淮安大运河非遗IP。
 

    5.推进以中国水工馆为龙头的博物馆群建设。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市民的精神图腾。淮安博物馆建设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很不相称,影响了淮安的外在形象。淮安应大力推进淮安博物馆群建设,打造以中国水工科技馆为龙头的博物馆群。
 

    6.持续优化里运河文化长廊精品工程建设。为打造“样板”中的标杆,里运河文化长廊在持续高品质推进1415街区、漕运城、河下古镇、板闸遗址公园、中国水工博物馆等特大精品项目建设之外,建议规划大型体育公园和文博创意园区、运河景观步行桥梁等的设计建设。
 

    7.大力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航运在,大运河的活力就在。京杭运河淮安船闸至九龙湖公园航运先导示范段建设,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淮安推进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机遇。
 

 


联系
微信
QQ
顶部